国务院发布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等25条具体举措|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科研政策
国务院发布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等 25 条具体举措
国务院办公厅 8 月 13 日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解决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拨付机制不完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该文件提出了 7 个方面的意见: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改进科研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
7 类意见共包含 25 条具体举措,如在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方面,《意见》提出简化预算编制,按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直接费用中除 50 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无需提供明细;下放预算调剂权,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不再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其预算调增;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不再编制项目预算。
另外,在备受关注的科研人员激励方面,《意见》提出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500 万元以下的部分,间接费用比例不超过 30%;1000 万元以上的部分比例不超过 20%;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 60%。项目承担单位可将间接费用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
全部 25 条举措可参见《意见》原文。(科技部)
· 疫苗研发
Science 观点文章:支持以基于植物的疫苗开发
疫苗通常是在细菌或真核系统中生产的,虽已被证明非常有效,但其生产成本很高。8 月 13 日,加拿大拉瓦尔大学(Université Laval)的两名研究人员于《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总结了基于植物产生病毒样颗粒 (VLP),以此制造疫苗的优点,并提出了制造生产方式的建议,表示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可以促进以这种方式所生产的治疗制剂的采用。作者认为,基于植物的疫苗生产成本较低,而且还具有其他一些优势:首先,植物疫苗的资源密集度要低得多;其次,植物本身的特性使得它们不会被疫苗针对的人类病原体所感染;另外,植物疫苗往往能够产生比其他方式更强的免疫反应,这或能减少对佐剂的需求;最后,在某些情况下,植物疫苗可以作为口服治疗制剂,无需提取或加工。作者建议,世界各地的政府管理机构需要更加熟悉植物疫苗的好处,如果将来以植物为基础的疫苗成为新标准,这可以帮助及时编写指导方针来推广这种方法。(Science News,Medical Xpress)
· 碳达峰与碳中和
中国碳卫星获取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
基于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TanSat)的观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通量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继日本、美国后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
中国碳卫星发射于 2016 年,目标是实现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研究者除了依靠卫星观测资料,还需通过先进的同化计算系统,模拟出大气二氧化碳传输过程和每个时刻、每个地点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与卫星观测协调一致,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碳通量数值。据介绍,利用大气浓度测量计算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方法,优势在于“看得广、看得清”,与侧重“看得准、看得全”的地面观测形成有效互补,将助力全球碳收支盘点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相关论文 7 月 22 日发表于《大气科学进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公众号“大气科学进展”,新华网,科学网)
· 生态系统
传粉媒介减少带来多项全球风险,影响农业生产,或指向大灭绝
日前,由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领导的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得出结论称,栖息地的消失和杀虫剂的使用正在加剧世界各地传粉媒介(蜜蜂、蝴蝶、黄蜂、甲虫、蝙蝠、苍蝇和蜂鸟等)的减少,这对为全球数百万人提供食物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以及数十亿美元的作物生产力构成了威胁。该团队由 20 名科学家和当地居民代表组成,利用现有证据,首次建立了全球 6 个地区传粉媒介急剧减少的原因和影响的全球风险指数,试图对全球传粉媒介减少的驱动因素和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全球传粉媒介减少的三大原因分别是:栖息地的破坏、土地管理不善(主要是放牧、化肥和作物单一栽培)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研究人员表示,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被视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高级别全球风险,这不仅危及粮食安全,还会导致“审美和文化价值”的丧失;如今,自然界正处于物种灭绝的危机之中,也许传粉媒介是大规模灭绝的风向标。相关研究结果于 8 月 16 日发表在《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天文观测与天体物理
土星内部存在巨大弥漫核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将“卡西尼”(Cassini)号土星探测器获取的土星引力数据与环震观测数据相结合,发现土星有一个缺乏清晰边界的弥漫核,核的大小一直延伸至土星半径的约 60% 处,质量约为地球的 17 倍,远大于此前估计。
土星是气态巨行星,一般认为其有一个金属核,核周围有一个主要由氢、氦组成的包层。通常由轨道探测器观测引力场来推断其内部结构,但行星核对引力场的扰动十分微弱,这限制了探测精度。研究人员利用土星地震对土星环造成的扰动,结合引力观测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高精度研究了土星内部结构。结果发现,土星核是由混合了氢、氦的弥漫物质与重元素共同组成,核与包层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这项研究是对土星内部结构的全新认知,也是对标准行星形成模型的一次挑战,同时对土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的、关键性的约束。相关论文 8 月 16 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加州理工学院,科技日报)
火卫一和火卫二上存在发现火星生命迹象的最佳机会
火卫一。图片来源:NASA/JPL/亚利桑那大学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研究者 8 月 13 日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概述了近十年调查火星生命迹象的工作,并指出在火星的两颗卫星上最有机会发现火星存在过的生命证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正运作的“毅力”号(Perseverance)火星车将从火星收集样本,计划未来带回地球,有望揭示有关火星宜居性的信息。而火星历史上无数的小行星撞击产生的抛射物留在了其卫星上,尤其是离火星更近的火卫一。由 JAXA 开发的火星卫星探测计划(MXX)计划在 2029 年从火卫一表面收集至少 10 g 样本带回地球,检测生命迹象。(Science,Phys.org)
· 疫情通报
8 月 16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42 例,其中本土病例 6 例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8 月 16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42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36 例(云南 15 例,广东 9 例,上海 7 例,广西 2 例,山东 1 例,四川 1 例,陕西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1 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7 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1 例(为境外输入)。截至 8 月 16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4 472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8 月 16 日 18:41(北京时间 8 月 17 日 00:41),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460 516 例,新增死亡病例 8 565 例:其中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32 937 例,新增死亡病例 417 例;巴西新增确诊病例 31 142 例,新增死亡病例 926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207 173 086 例,累计死亡病例 4 361 996 例。(国家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许楚楚、周舒义、武大可
编辑:武大可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END——
▽ 精彩回顾 ▽